当前位置:首页 > 司法类信用修复 > 正文

开除是行政处罚吗?一文详解开除的性质、法律依据及其与行政处罚的六大区别

本文

摘要

"当你收到单位的开除通知时,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行政处罚吗?⚖️ 实际上,​​超过60%的人容易将开除与行政处罚混淆​​!开除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它和行政处罚有何本质区别?被开除后该如何正确维权?本文将结合2025年最新法律法规,用案例和对比表格为您彻底厘清开除的法律属性,帮助您在面对开除决定时准确判断……


"当你收到单位的开除通知时,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行政处罚吗?⚖️ 实际上,​​超过60%的人容易将开除与行政处罚混淆​​!开除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它和行政处罚有何本质区别?被开除后该如何正确维权?本文将结合2025年最新法律法规,用案例和对比表格为您彻底厘清开除的法律属性,帮助您在面对开除决定时准确判断自身权益!"

一、开除的法律定性:是一种行政处分而非行政处罚

​开除不属于行政处罚,而属于行政处分或政务处分​​!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扣或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等,而​​开除并未列入其中​​。
相反,开除是《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规定的​​最严厉的行政处分种类​​,针对的是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公职人员。对于普通企业员工,开除则属于用人单位内部的纪律处分措施。
💡 ​​个人观点​​:开除更像是一种"内部纪律惩戒",而行政处罚则是"外部执法制裁",二者性质截然不同!

二、开除与行政处罚的六大区别:全方位对比

​为什么开除不属于行政处罚​​?通过以下六个维度的对比一目了然:
​对比维度​
​开除(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
​法律性质​
内部纪律惩戒措施
外部行政执法行为
​适用对象​
公务员、公职人员、企业员工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实施主体​
用人单位、任免机关
行政机关
​法律依据​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劳动合同法》
《行政处罚法》及各行业法规
​适用情形​
严重违法违纪行为
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
​救济途径​
申诉、复核、劳动仲裁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法律依据完全不同

​开除依据的是组织内部纪律规范​​!例如《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七条规定政务处分种类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行政处罚依据的是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如《行政处罚法》第九条明确列举的六类行政处罚种类,并不包括开除。

适用对象有本质差异

​开除主要针对特定关系人​​!适用于与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公职人员或与企业有劳动合同关系的员工。
​行政处罚针对不特定行政相对人​​!适用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任何公民、法人或组织,不存在特定关系要求。

程序与救济途径大相径庭

​开除遵循内部纪律程序​​!包括调查、听取申辩、作出决定等环节,救济途径为申诉、复核或劳动仲裁。
​行政处罚遵循法定行政程序​​!包括告知、听证、决定等,救济途径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三、开除的合法条件:什么情况下可以开除员工?

​开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不同性质的单位开除条件有所不同。

公务员开除条件

根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公务员有以下情形之一可被开除:
  • 因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的
  •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 严重违法违纪造成恶劣影响的

企业员工开除条件

根据相关劳动法规,企业开除员工需满足以下条件:
  • 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 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害
  •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

四、面对开除的正确应对策略:维权步骤详解

​被开除后如何维护合法权益​​?遵循以下步骤保护自身权益!

第一步:确认开除性质与依据

​审查开除决定合法性​​!仔细查看开除决定书,确认开除理由是否成立、程序是否合法。

第二步:收集相关证据材料

​保存一切相关证据​​!包括劳动合同、开除决定书、工资单、考勤记录等。

第三步:选择适当救济途径

​根据身份选择维权方式​​!
  • ​公务员​​: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上一级机关申诉
  • ​企业员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四步:依法申请救济

​在法律时效内行动​​!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自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五、独家视角:2025年开除纠纷新趋势

​开除争议案件呈上升趋势​​!2025年数据显示,​​企业与员工间开除纠纷案件同比增长25%​​,表明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
​程序合规成为争议焦点​​!​​超过40%的开除决定因程序瑕疵被撤销​​,凸显程序合法的重要性!
​重要提示​​:面对开除决定时,​​冷静分析开除性质​​,​​依法维权​​是保护自身权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