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政类信用修复 > 正文

帮信罪行政处罚依据解读:罚款金额标准、法律条款及适用情形详解

本文

摘要

近年来,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数量显著上升,许多人在不知情或为小利所惑的情况下触犯法律。那么,​​帮信罪行政处罚依据​​到底是什么?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有何区别?了解这些关键问题,对于避免无意中违法至关重要⚖️。 📜 帮信罪行政处罚的核心法律依据 帮信罪的行政处罚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


近年来,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数量显著上升,许多人在不知情或为小利所惑的情况下触犯法律。那么,​​帮信罪行政处罚依据​​到底是什么?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有何区别?了解这些关键问题,对于避免无意中违法至关重要⚖️。

📜 帮信罪行政处罚的核心法律依据

帮信罪的行政处罚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该法于202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为打击帮信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武器。
该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违反上述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 ​​自问自答​
问:帮信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会面临行政处罚而非刑事处罚?
答:​​关键区别在于行为是否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根据《刑法》,帮信行为只有达到“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而尚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但已违法的行为,则适用行政处罚。

💰 帮信罪行政处罚的具体标准与金额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帮信违法行为设定了明确的处罚标准。根据该法规定,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 ​​帮信罪行政处罚标准对比表​
​处罚类型​
​适用条件​
​处罚幅度​
​法律依据​
​罚款​
为电诈活动提供帮助
违法所得1-10倍罚款,或10万元以下罚款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38条
​行政拘留​
尚不构成犯罪的帮信行为
10-15日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38条
​没收违法所得​
存在违法收益
全部没收非法所得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38条
实际案例中,处罚会根据具体情节有所差异。如何某为诈骗分子拨打电话4小时,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罚款20000元;而方某因出借银行卡涉案6.8万元,被行政拘留7日并罚款500元。

⚖️ 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的界限划分

帮信行为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区分的关键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
​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区别​​:
  • ​行政责任​​:针对违法行为尚未达到犯罪程度,处罚相对较轻
  • ​刑事责任​​:针对“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达到任一标准即可能构成犯罪):
  • 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的
  • 支付结算金额二十万元以上的
  • 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
  • 收购、出售、出租电话卡二十张以上的
💡 ​​个人观点​
​行政处罚在帮信案件中发挥着重要的“缓冲”作用​​!对于情节显著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帮信行为,行政处罚既体现了法律的教育功能,又避免了过度刑事打击。

🔀 行刑反向衔接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检察机关对情节轻微的帮信行为作出不起诉决定,违法行为人仍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这体现了“行刑反向衔接”机制。
​什么是行刑反向衔接​​?
指对于刑事司法程序中不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但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移交行政机关处理。
​典型案例​​:
刘某某因出租银行卡被检察机关相对不起诉后,公安机关仍依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这充分说明“不诉”不等于“不罚”。

🛡️ 如何避免帮信违法风险

​提高法律意识​​:了解出租、出借、出售“两卡”(电话卡、银行卡)的法律风险,明确认识此类行为的违法性质。
​拒绝诱惑​​:面对“轻松赚钱”的诱惑保持警惕,不贪图小利而出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等。
​保护个人信息​​: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等个人物品,不随意告知他人密码、验证码。
📋 ​​帮信风险行为与安全行为对比表​
​高风险行为​
​安全行为​
​关键区别​
出租、出借银行卡、电话卡
个人专用,不借他人
是否将个人账户交予他人使用
帮助陌生人转账、取现
拒绝不明资金流转请求
是否参与不明资金操作
按他人指示拨打电话
仅进行正常通讯活动
通话内容与目的是否合法
提供账户收取不明款项
仅用于合法收入收款
资金来源是否清晰合法
2025年7月,“两高一部”发布了关于办理帮信案件的新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办案标准,尤其在“两卡”犯罪认定、主观明知判断上有了更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