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政类信用修复 > 正文

被执行人和失信人的区别是什么?从法律定义到后果影响全面解析

本文

摘要

被执行人与失信人:一字之差的巨大差异,这些关键点你必须知道! 王先生因生意纠纷被起诉,法院判决后他暂时无力偿还,担心自己会成为"老赖"。经律师解释他才明白,自己只是被执行人而非失信人,只要积极配合执行就不会面临失信惩戒。 在生活中,很多人分不清被执行人和失信人的区别,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这一字之差,背后有着……


被执行人与失信人:一字之差的巨大差异,这些关键点你必须知道!

王先生因生意纠纷被起诉,法院判决后他暂时无力偿还,担心自己会成为"老赖"。经律师解释他才明白,自己只是被执行人而非失信人,只要积极配合执行就不会面临失信惩戒。
在生活中,很多人分不清被执行人和失信人的区别,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这一字之差,背后有着天壤之别!当您或您的企业卷入法律纠纷时,清楚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至关重要,它可能直接影响您的合法权益和日常生活😊。

法律定义:根本性质不同

被执行人和失信人最核心的区别在于法律定义和性质
被执行人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作出生效判决后,承担履行义务但尚未履行完毕的当事人。简单来说,当一方拒绝履行法院判决时,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时被申请执行的一方就成为"被执行人"。
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则是指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被法院依法列入失信名单的人。关键在于"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这体现了主观恶意。
从逻辑关系看,失信人一定是被执行人,但被执行人不一定是失信人。失信人是被执行人的"升级版",是法院对恶意逃债行为的法律惩戒。

法律后果:影响天差地别

两者在法律后果上的差异更为明显,直接影响个人或企业的社会活动能力。
对被执行人而言,其义务主要是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如支付欠款、交付物品等。在被执行完毕后,其生活和工作可恢复正常,一般不留下长期不良影响。
而对失信被执行人,法院会采取一系列信用惩戒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 限制高消费:不能乘坐飞机、高铁,不能在星级酒店消费
  • 限制活动:部分情况下限制出境,限制担任公司高管
  • 社会惩戒: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融资信贷等方面受到限制
更重要的是,失信记录会被纳入征信系统,即使后续履行了义务,该记录仍会在征信系统中保存一定时间(自不良行为终止之日起为5年),可能对后续贷款等信用活动产生持续影响。
下面的表格清晰对比了两者的法律后果:
对比项
被执行人
失信被执行人
消费限制
无特殊限制
限制高消费,如乘坐飞机、高铁等
职业限制
无特殊限制
可能限制担任法定代表人、高管等
信贷影响
履行完毕后无影响
即使解除后,征信系统仍会保留记录数年
社会公示
一般不公开
纳入失信名单库,向社会公布

产生条件:如何界定两者?

成为被执行人和失信人的条件完全不同,了解这些条件有助于避免陷入更不利的境地。
成为被执行人的条件相对简单:只要存在生效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调解书),一方未在法定期限内履行,另一方申请强制执行,被申请方即成为被执行人。
而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则需要满足更严格的条件,包括:
  • 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
  • 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
  • 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
  • 违反财产报告制度或限制消费令
  • 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
关键是是否存在主观恶意。如果被执行人积极配合法院,如实申报财产,即使暂时无法全部履行,一般也不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如何避免从被执行人"升级"为失信人?

避免成为失信人的关键在于态度和行为。如果您或您的企业不幸成为被执行人,以下措施可以帮助您避免进一步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积极沟通是首要任务。主动与执行法官和申请执行人联系,说明自身情况,表达履行意愿。即使暂时无法全部履行,也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履行计划。
如实申报财产状况。按照法院要求全面、准确地申报财产,不隐匿、不转移。违反财产报告制度是列入失信名单的常见原因之一。
积极配合执行工作。遵守法院的各项要求,不逃避、不抗拒执行。对于必须到法院接受询问的,应按传票要求准时到场。
争取执行和解。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努力履行。一旦达成和解并开始履行,通常不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记住,态度决定结果。法院在执行中会区分"无力履行"和"拒不履行",前者可能获得宽限期或分期履行机会,后者则面临严厉惩戒。

信用修复:如何走出困境?

即使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也有明确的退出机制。履行义务后,可以依法修复信用。
履行义务是根本途径。全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后,法院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信息。
执行和解也是一种常见方式。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且已经履行完毕的,同样可以申请删除失信信息。
申请删除的条件还包括:申请执行人书面申请删除失信信息,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两次以上,未发现有可供执行财产,且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财产线索的等。
近年来,法院也建立了信用激励机制,对于有履行意愿但暂时困难的被执行人,给予一定的宽限期;对于积极履行的,及时删除失信记录,促进信用修复。
据某地法院统计,截至2024年6月,该院累计完成个人信用修复84案84人次,累计为49家失信被执行企业删除失信记录。这表明信用修复是可行且有效的。
信用是社会生活的基石,了解被执行人与失信人的区别,不仅有助于维护自身权益,也能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珍惜信用记录,从了解这些法律概念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