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尔芯IPO撤回为何仍被罚?2025年最新案例深度解析:从处罚结果看“申报即担责”监管趋势
- 市场类信用修复
- 2025-11-08
- 8
- 更新:2025-11-08 00:28:37
⚖️企业主必看!思尔芯IPO撤回仍被罚1650万,2025年“申报即担责”已成监管新常态⚖️ 近日,上海思尔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因科创板IPO欺诈发行,即使已撤回申请仍被处以1650万元罚款,成为新《证券法》实施后首例“申报即担责”典型案例📊。随着2025年监管政策持续收紧,思尔芯行政处罚案件为所……
⚖️企业主必看!思尔芯IPO撤回仍被罚1650万,2025年“申报即担责”已成监管新常态⚖️ 近日,上海思尔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因科创板IPO欺诈发行,即使已撤回申请仍被处以1650万元罚款,成为新《证券法》实施后首例“申报即担责”典型案例📊。随着2025年监管政策持续收紧,思尔芯行政处罚案件为所有拟上市企业敲响警钟🔍。据统计,2024年因IPO申报违规被处罚的企业中,超七成在撤回申请后仍被追责,处罚金额同比上升35%💡。那么,思尔芯具体违反哪些规定?为何撤回申请仍被重罚?2025年监管趋势有何变化?本文将结合最新处罚案例与法规,为企业提供最全面的合规指南🎯。 💡 一、思尔芯行政处罚案件核心事实梳理
经证监会查明,思尔芯在科创板IPO过程中存在虚构销售交易、提前确认收入和少计期间费用三类违规行为⚖️。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1536.72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11.55%;虚增利润总额1246.17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118.48%。 证监会对思尔芯处以400万元罚款;对时任董事长黄学良、CEO Toshio Nakama分别处以300万元罚款;对其他高管处以100-200万元不等罚款,合计1650万元。 思尔芯案的特殊性在于,即使公司在2022年7月撤回IPO申请,证监会仍坚持“申报即担责”原则,一查到底。此案开创了IPO撤回后仍被行政处罚的先例。 答:根据新《证券法》,只要提交申报材料即承担法律责任,撤回不影响违规行为认定🎯。 📋 二、思尔芯具体违规行为手法剖析
- •紫光同创交易:2020年签订软件销售合同但未实际交付,2021年补办交付手续
- •焱之阳交易:通过关联方循环交易虚构业务实质
- •名义客户模式:通过图漾科技、埃瓦智能等名义客户提前确认收入
- •跨期确认:将2021年生产交付的产品收入确认在2020年
少计关联方借款利息费用30.04万元,未按权益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 三、监管处罚逻辑与法律依据
《证券法》明确规定,自提交发行申请文件之日起,发行人即需对信息披露真实性承担责任。思尔芯案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根据《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只要发行文件存在“重大虚假内容”即构成欺诈发行,无论是否发行成功。 - •违规程度:虚增利润占比达118.48%,情节严重
- •
- •
答:根据违规金额、主观故意和社会影响综合判定,最高可处2000万元罚款🎯。 🔍 四、中介机构连带责任与处罚
中金公司作为思尔芯保荐机构,因未勤勉尽责被罚没800万元,两名保代各罚150万元。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被罚没544万元。 💼 五、2025年IPO监管趋势与企业应对
- •现场检查加强:IPO现场检查比例提高至30%以上📈
- •撤回追责常态化:2024年IPO撤回后处罚案例同比增50%
- •中介责任强化:推行“一案双查”,追究中介机构连带责任
🌟 独家视角:案件启示与市场影响
2025年数据显示,证监会针对IPO违规行为的处罚金额同比上升25%,执法频次增加40%📊。 严格执法下,IPO申报材料质量明显提升,2024年IPO过会率提高至85%🎯。 作为一名关注资本市场的专业博主,我认为思尔芯案件体现监管前置和责任到人两大趋势。建议企业将合规创造价值理念融入日常经营,而非临时应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