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后,最直接的困扰之一就是出行受限!尤其是飞机这种高效交通工具,一旦被限制购买机票,将对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失信执行人真的完全不能购买机票吗?有哪些例外情况?如何合规出行?本文将为你全面解析失信执行人机票购买的限制与可能性! 一、 失信执行人乘机限制的官方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与相关……
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后,最直接的困扰之一就是出行受限!尤其是飞机这种高效交通工具,一旦被限制购买机票,将对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失信执行人真的完全不能购买机票吗?有哪些例外情况?如何合规出行?本文将为你全面解析失信执行人机票购买的限制与可能性!
一、 失信执行人乘机限制的官方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规定,被人民法院依法采取限制消费措施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员,不得乘坐飞机等高消费交通工具。 这一限制的系统性实施始于2014年7月1日,当时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开始限制失信被执行人通过中航信购票系统购买飞机票。随后,系统不断完善,2016年11月实现了失信被执行人出入境证照与身份证号码的自动绑定,阻断了“老赖”利用出入境证照购买机票的通道。 限制范围:不仅包括普通航班,也包括国际航班。不过,目前限制主要针对国内航班,国际航班的限制会根据个案分析,有时会采取限制出境或冻结护照等措施。 二、 限制背后的技术机制:系统如何识别失信人?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送给民航局,由其按规定程序纳入限制乘机名单。航空公司的售票系统与这一数据库联网,当购票人输入身份信息时,系统会自动比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身份证件全覆盖:系统不仅绑定身份证号码,还包括护照等出入境证照,确保全方位识别。这意味着试图使用不同证件购票的行为也会被系统识别并阻止。 三、 例外情况:这些情况下失信人可能获准乘机
尽管有严格限制,但在特定情况下,失信被执行人可能被允许乘坐飞机: 特殊需求申请:如本人或直系亲属重病、意外灾害等紧急情况,可向法院提交申请,附上医疗证明等材料,经审核批准后可暂时解除限制。 履行义务需要:如需前往异地履行法律义务(如清偿欠款、解决纠纷),法院可根据情况作出放宽限制的决定。 重要商务活动:确有必要且非休闲娱乐性质的出行,如重要的求职面试或商务活动,可能获得特批。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获得许可,通常也仅限于购买经济舱机票,而非公务舱或头等舱。 四、 高风险行为:切勿尝试的购票方式
有些失信被执行人试图规避限制,这些行为不仅无效,还可能导致更严重后果: 通过“黄牛”购票:2023年,重庆市一名失信被执行人张某阅花大价钱找“黄牛”买机票,在登机前被拦截,最终被罚款5000元。 冒用他人身份:使用他人身份证件或让他人以他人名义代为购票,一旦发现,不仅行程取消,还可能面临法律追究。 伪造证件:试图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件或乘机凭证购票,将依法受到严肃处理。 这些规避行为一旦被发现,不仅无法达成出行目的,还可能使失信被执行人面临罚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 五、 合规出行方案推荐
对于确实有出行需求的失信被执行人,以下是一些合规的替代出行方案: 铁路出行:虽不能乘坐高铁一等座、动车一等座以上座位和列车软卧,但可以乘坐普通列车的其他座位。 长途汽车:汽车出行不受限制,是中等距离出行的可行选择。 自驾出行:对于有条件的人员,自驾是保持出行灵活性的不错方式。 最重要的是,尽快履行法律义务,从根本上解除出行限制,才是长久之计。 六、 解除限制的正规流程
解除乘机限制的唯一根本途径是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具体流程包括: 履行债务:全部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后,向执行法院申请解除限制。 达成执行和解: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履行完毕,经法院审查认可。 申请移除名单:履行义务后,法院会将其失信信息从系统中移除,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几天到几周时间。 一旦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移除,乘机限制将自动解除,恢复正常购票乘机权利。 💡 个人观点: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乘坐飞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一措施旨在督促义务履行,维护法律权威。与其寻找规避方法,不如积极解决根本问题,这才是恢复正常生活的最佳途径。 截至2025年,全国法院已通过信用惩戒机制促使大量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信用修复人次已超过新纳入失信人次,形成了“进出良性循环”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