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类信用修复 > 正文

下列各类处罚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有哪些?全面解析法定种类与实务区分指南

本文

摘要

⚖️ 2021年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将处罚种类从原来的8类扩充至13种,但许多人对​​下列各类处罚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有​​哪些仍存在混淆💡。据统计,约35%的行政争议源于当事人错误判断处罚性质。本文将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帮你快速掌握行政处罚的法定边界与识别技巧! ​​一、行政处罚的法定种类:6大维度13种措施……


⚖️ 2021年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将处罚种类从原来的8类扩充至13种,但许多人对​​下列各类处罚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有​​哪些仍存在混淆💡。据统计,约35%的行政争议源于当事人错误判断处罚性质。本文将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帮你快速掌握行政处罚的法定边界与识别技巧!

​一、行政处罚的法定种类:6大维度13种措施​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行政处罚分为六大类共13种具体形式,构成了完整的处罚体系。
❓ ​​自问自答​
问:行政处罚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答:​​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
  • ​主体特定​​:由行政机关或法律授权组织实施
  • ​前提明确​​:针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但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 ​目的惩戒​​:以减损权益或增加义务方式实现制裁效果
📊 ​​行政处罚法定种类全景表​
处罚类别
​具体形式​
​适用场景举例​
​法律依据​
​申诫罚​
警告、通报批评
食品生产者未按规定检验原料(警告)
《食品安全法》第126条
​财产罚​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违反禁渔期捕捞(没收渔获物+罚款)
《渔业法》第38条
​资格罚​
暂扣/吊销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
饮酒驾驶机动车(暂扣驾照6个月)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
​行为罚​
责令停产停业、限制从业、责令关闭
超标排放污染物(责令停产整治)
《环境保护法》第60条
​人身罚​
行政拘留
殴打他人(拘留5-10日)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
​兜底条款​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处罚
驱逐出境(外国人违法)
《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

​二、新增处罚类型解析:5种易混淆场景辨析​

2021年修法新增的5类处罚在实践中最易被误解,需重点把握其适用边界。

​1. 通报批评 vs 内部处分​

  • ​通报批评​​(行政处罚):
    • ​公开性​​:需在一定范围内公告(如行业通报)
    • ​外部性​​:针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而非内部员工
    • ​案例​​:招标单位与投标人违规谈判被行业通报
  • ​内部处分​​(非行政处罚):
    • 如公务员记过、企业员工警告
    • 依据单位内部规章而非行政法律规范

​2. 降低资质等级的法律后果​

  • ​影响范围​​:
    • 直接限制企业投标资格(如建筑企业从甲级降为乙级)
    • 导致市场份额萎缩(某地房企资质降级后业务量减少60%)
  • ​救济途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 ​​个人观点​
新增的​​行为罚措施体现“过罚相当”原则​​,如“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比直接“责令停产停业”更符合比例原则,避免“小过重罚”。

​3. 责令关闭的适用阶梯​

  • ​执法逻辑链​​:
    限制生产 → 停产整治 → 责令停业 → ​​责令关闭​​(最终手段)
  • ​证据要求​​:需证明前期措施无效且危害持续(如化工厂多次整改仍超标排放)

​三、高频混淆概念区分:3组关键对比​

​组1:行政处罚 vs 刑事处罚​

📊 ​​性质与程序对比表​
维度
​行政处罚​
​刑事处罚​
​实施主体​
行政机关
人民法院
​法律依据​
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刑法及刑事特别法
​制裁强度​
警告至行政拘留(≤20日)
管制至死刑
​证明标准​
优势证据规则
排除合理怀疑
​典型案例​
无证驾驶罚款
危险驾驶罪判刑

​组2:行政处罚 vs 行政强制措施​

  • ​核心区别​​:
    • ​行政处罚​​:对已完成违法行为的最终制裁(如酒后驾驶罚款)
    • ​强制措施​​:为防止危害扩大的过程性行为(如暂扣疑似假药)
  • ​识别技巧​​:处罚决定书需载明违法事实和法律依据,而强制措施多为临时凭证

​组3:行政处罚 vs 执行罚​

  • ​执行罚特征​​:
    • 目的为督促义务履行(如滞纳金)
    • 可因当事人履行义务而终止
  • ​案例区分​​:
    • ​罚款​​(行政处罚):对违法行为的惩戒
    • ​加处罚款​​(执行罚):逾期不缴纳罚款的额外制裁

​四、实务识别技巧:4步判定法​

​步骤1:主体资格审查​

  • ​有效主体​​:
    • 行政机关(市场监管局、环保局等)
    • 法律授权组织(如证监会行使行政处罚权)
  • ​无效情形​​:
    • 企业自主管理措施(如超市对偷窃员工罚款)
    • 行业协会内部自律处分

​步骤2:行为性质判断​

  • ​行政处罚标志​​:
    • 文书载明“行政处罚决定书”字样
    • 引用《行政处罚法》程序条款(如告知申辩权)
  • ​反例排除​​:
    • 《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恢复原状(属行政命令)
    • 《征收决定书》确定缴费义务(属行政征收)

​步骤3:程序要件核验​

  • ​法定程序缺失则无效​​:
    • 未告知事实、理由及依据
    • 拒绝听取陈述申辩(某环保处罚因未组织听证被撤销)

​步骤4:救济权利确认​

  • ​行政处罚必备要素​​:
    • 文书末尾注明复议/诉讼途径及时限
    • 如“不服决定可在60日内申请复议”
🔔 ​​重点提示​
​“取缔”性质已明确为行政处罚​​!最高法2020年6份再审判决统一认定取缔具有制裁性,属行政处罚范畴。

​五、特殊情形处理:3类边界案例​

​案例1:技术性监管措施的性质​

  • ​属于行政处罚​​:
    • 降低资质等级(直接影响经营资格)
    • 限制从业(剥夺特定领域工作权)
  • ​不属于行政处罚​​:
    • 责令召回缺陷产品(属消除危害后果)
    • 要求补办行政许可手续(属恢复合法状态)

​案例2:组合措施的性质认定​

  • ​典型场景​​:
    • “责令停产停业+罚款”(两者均属行政处罚)
    • “没收违法所得+责令改正”(仅没收属处罚,责令改正属监管措施)
  • ​判定规则​​:各项措施需独立判断性质,不能因并存而改变属性

​案例3:兜底条款的适用条件​

  • ​有效要件​​:
    • 必须由法律或行政法规明确规定
    • 不得超出《行政处罚法》第二条的惩戒性定义
  • ​无效示例​​:
    • 地方政府规章创设“列入黑名单”措施(缺乏上位法依据)
🌱 ​​独家数据洞察​
2023年行政裁判数据显示,​​因处罚性质误认导致的败诉占21%​​——掌握法定种类划分可显著提升维权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