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专项修复 > 正文

什么叫被执行人员?详解与失信被执行人的区别及其权利影响与应对方案

本文

摘要

"突然发现自己被列为被执行人了怎么办?这会对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很多人在收到法院执行通知时都会感到迷茫和焦虑😥。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解析被执行人员的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一法律概念,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 🔍 被执行人的法律定义与认定标准 被执行人是指在法定的上诉期满后,或终审判决作……


"突然发现自己被列为被执行人了怎么办?这会对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很多人在收到法院执行通知时都会感到迷茫和焦虑😥。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解析被执行人员的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一法律概念,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

🔍 被执行人的法律定义与认定标准

被执行人是指在法定的上诉期满后,或终审判决作出后,未履行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并进入执行程序的当事人。通俗来说,当民事诉讼中原告胜诉后,如果被告在法定时间内未完成判决书规定的赔偿金额,法院会启动强制执行程序,此时该被告就成为被执行人。
需要明确的是,被执行人的认定标准是是否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与其在原诉讼中是原告还是被告没有必然关系。即使是原告,如果因错误保全导致败诉后未履行赔偿责任,同样可能被列为被执行人。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会被认定为被执行人呢?
  • 未在法定期限内履行生效判决或仲裁裁决
  • 进入法院强制执行程序
  • 有明确的可执行标的(金钱给付或特定行为)
被执行人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单位,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被执行人负有向人民法院如实申报财产的义务,并应当依法配合执行工作。

⚖️ 被执行人与失信被执行人的本质区别

很多人容易混淆"被执行人"和"失信被执行人"两个概念,其实它们之间存在本质区别。简单来说,所有失信被执行人都是被执行人,但并非所有被执行人都是失信被执行人
关键区别在于"失信"二字。失信被执行人是指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俗称"老赖"。而被执行人只是一个程序性身份,表明其有义务需要履行,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其主观上拒绝履行。
被执行人与失信被执行人对比表
对比维度
被执行人
失信被执行人
法律定性
程序性身份,表明进入执行程序
实质性失信认定,具有惩戒性
认定标准
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
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并有法定失信情形
后果影响
履行完毕后影响即消除
纳入征信系统,受到多种信用惩戒
社会评价
中性法律概念
负面信用评价,俗称"老赖"
失信被执行人的认定有严格法定情形,包括:以伪造证据、暴力等方法抗拒执行;以虚假诉讼、隐匿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等。而普通的被执行人可能只是因为暂时没有履行能力,而非主观上拒绝履行。

📋 成为被执行人后的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

成为被执行人后,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也需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了解这些权利义务对于正确处理执行事宜至关重要
被执行人的主要义务包括:
  • 全面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 如实申报财产状况,不得隐匿或虚假申报
  • 配合法院执行工作,不得妨碍或抗拒执行
同时,被执行人也享有以下合法权利
  • 提出执行异议的权利
  • 申请分期履行或延期履行的权利
  • 与申请执行人和解的权利
如果被执行人拒绝履行义务,可能面临一系列法律后果。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可以对被执行人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执行措施。此外,还可能被要求依法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被执行人应当积极主动履行义务,避免因小失大。

💡 成为被执行人后的正确应对策略

面对被执行人的身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帮助您有效处理这一情况:
首先,保持冷静,正确认识现状。收到执行通知后,不要惊慌或逃避,而应认真阅读文书内容,了解需要履行的具体义务、履行期限以及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其次,主动与执行法院沟通。及时联系执行法官,如实说明自己的财产状况和履行能力。如果确实暂时无力一次性履行,可以向法院申请分期履行或延期履行
第三,积极配合财产申报。按照法院要求,如实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包括房产、车辆、存款、股权等。切勿试图隐匿或转移财产,否则可能被认定为失信行为。
最后,积极与申请执行人协商。在许多情况下,通过与申请执行人沟通协商,可以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既减轻自身的履行压力,也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

🔄 特殊情形下的执行处理与信用修复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被执行人,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理方式。例如,对于确无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尤其是涉民生案件的,2019年《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提出推动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近年来,法院系统也在不断创新执行机制,推行精准区分"失信"与"失能"的筛查机制。如烟台法院采用的"定性标准+定量评估"方法,通过"三查三核"机制精准识别真正意义上的"老赖",避免对"诚实而不幸"的被执行人造成不当伤害。
对于已经成为失信被执行人的个人或企业,信用修复是重新回归正常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履行义务,被执行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提前删除失信信息。一些地方法院还会为积极履行义务的企业出具《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证明》,帮助其恢复信用。
值得注意的是,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并非永久存在。一般情况下,失信信息的保存期限为二年,如果被执行人以暴力、威胁方法妨碍、抗拒执行情节严重或具有多项失信行为的,可以延长一至三年。

📊 执行程序中的权利保障与平衡机制

现代执行制度不仅注重债权实现,也越来越重视平衡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执行工作正从过去偏重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理念,转变为平等保护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的理念
在执行过程中,法院会综合考虑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执行措施。例如,对于双方都是法人的案件,执行时会考虑被执行人在执行后是否还具有继续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对于双方都是自然人的案件,则会考虑被执行人在执行后是否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执行异议制度,为被执行人提供了权利救济途径。如果被执行人认为执行行为违法,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如果第三人对执行标的有异议,也可以依法提起执行异议之诉。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执行工作正在向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建立"筛查—惩治—重塑"的闭环治理体系,法院既对失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又给"诚实而不幸"的被执行人提供重生机会。这种平衡 approach 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的社会信用环境。
面对被执行人的身份,积极履行、主动沟通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执行问题,不仅有利于保护自身权益,也是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