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新行政处罚决定书详解:百亿造假案违规手段、处罚结果与市场启示
- 司法类信用修复
- 2025-10-19
- 6
- 更新:2025-10-19 15:56:13
⚖️ 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揭开A股史上最大财务造假案的重重迷雾!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得新”)因2015年至2018年连续四年虚增利润总额达119亿元,最终被证监会予以顶格处罚。这一案例不仅成为资本市场法治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更凸显了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零容忍”的坚定态度。本文将……
⚖️ 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揭开A股史上最大财务造假案的重重迷雾!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得新”)因2015年至2018年连续四年虚增利润总额达119亿元,最终被证监会予以顶格处罚。这一案例不仅成为资本市场法治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更凸显了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零容忍”的坚定态度。本文将深度解析康得新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核心内容,并提炼出对市场参与者的重要启示。 一、康得新财务造假手法透视
康得新通过系统性地虚构业务循环,制造了庞大的虚假利润。其具体操作手法包括: - 1.虚构销售业务:伪造销售合同、虚开发票,虚构营业收入。
- 2.虚构成本费用: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及产品运输费用,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使得虚假业务在财务报表上更具隐蔽性。
- 3.资金循环造假:构建复杂的资金流转路径,使资金在体系内循环,伪造“真实”的业务流水和回款迹象。
答:其主要借助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伪造银行单据等方式进行“账面平衡”,例如通过北京银行西单支行的资金归集协议,使上市公司账户资金被实时归集至控股股东账户,导致账面显示巨额资金而实际余额为零。 📊 康得新2015-2018年虚增利润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20〕71号) 二、行政处罚结果与责任人员认定
证监会对康得新及相关责任人员作出了严厉的处罚决定,体现了“首恶必惩、过罚相当”的原则。 - •对康得新: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顶格处罚)。
- •对实际控制人钟玉:警告并处90万元罚款(其中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罚款30万元,指使从事信息披露违法罚款60万元),并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 •对其他责任人员:对时任财务总监王瑜、总经理徐曙、财务中心副总经理张丽雄等多名高管分别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并对部分人员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康得新实际控制人钟玉因“领导、策划、组织并实施了康得新全部涉案违法事项”,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行为已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案件连锁反应与市场影响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引发了系列连锁反应,对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 1.强制退市: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康得新股票被深交所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 2.民事赔偿:投资者保护机构可依法适时启动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康得新将面临投资者的巨额民事索赔。
- 3.刑事追责:实际控制人钟玉等人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等被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
康得新案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的立体追责体系正持续完善。行政、民事、刑事追责环环相扣,对造假者形成有效震慑,这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四、案例启示与合规建议
康得新案件为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及投资者均提供了重要警示。 对上市公司的启示
- •完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资金管理、关联交易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控制。
- •强化信息披露责任意识: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对投资者的启示
- •关注财务异常信号:如存贷双高、现金流与利润严重不匹配等。
- •善用维权机制:如遇虚假陈述,可通过单独诉讼、普通代表人诉讼、特别代表人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数据显示,康得新案后,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类案件的查处力度明显加大,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得以进一步净化。